吃其他海鸟,还不是最能体会鹈鹕有啥吃啥特点的例子。最令人惊讶的是,据记录是它们也会吞食同类的幼崽,还会从其他鸟类(包括同类)那里偷鱼,完全不会把路走窄[5][7]。
它们的食物,甚至还包含了狗狗[5]。
所以说,之所以它们敢尝试一下吞下卡皮巴拉的幼崽·,因为一只刚出生卡皮巴拉的幼崽只有三斤重[8],比很多狗狗都要轻——并非鹈鹕的痴心妄想。
也怪不得动物园的饲养建议,都是“强烈建议”饲养员“人工将鱼单独发放给鹈鹕。因为这样“让饲养员有机会仔细检查每一只鹈鹕并监测食物摄入量”[1]。也许就是每日监测一下鹈鹕是不是又趁人不备,把哪个同事给吞了。
偶尔翻车,但能装爱装还装
看到这也许你不经疑问:鹈鹕除了嘴巴大点,总体也算修长,且脖子纤细——它们谁给的勇气觉得自己啥都能吞,包罗万物?
无他, 因为它们确实很能装——装食物的装。
这就要说到鹈鹕的鲜明特征:有一个长而形如斧子的喙,喙底下有个巨大喉囊,像一个大袋子[9]。
这个袋子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能伸能缩[10]。捕食时,喙刺入水中捉鱼,喉囊像网一样捞起鱼,收紧喉囊卡住鱼使其呈吞咽姿势,再排干水留下固体鱼,仿佛“过滤”,约需要一分钟;随后进入消化阶段。
除了作“舀水勺”,这大大的喉囊还有一重要作用, 即在这里把之前部分消化的“鱼糜”再反刍喂给宝宝,所以喉囊还有一个亲切的名字——育儿袋[4][9]。
鹈鹕的喉囊确实比它的胃容量大:其胃最多可容纳1加仑(合约3.8升)的水,而它的喉囊却可以容纳13升(合约3.4加仑)的水[9][11]。
除了吃鱼,鹈鹕吃其他东西也是咔咔直接吞。
比如围猎海鸥的幼鸟时,它们用紧密的圆圈把几只幼雏围在中间——电光火石之间再一向前伸出喙,抬头,幼雏就被吞了[4]。
动物园里的鹈鹕可能也是这样——喙一夹、仰头、一吞,行云流水地吃掉同事。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它们吃鸟儿都是活着整个吞下。不过真相是,吃鸟儿的开头很潇洒,吞咽过程很艰难。稍微大一点的幼雏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被吞下去——观察到的案例中,最长需84分钟[4]。
为了吞下幼鸟,鹈鹕要反复把喙交替指天指地、来回晃动,甚至将进嘴的小鸟抛向空中——就为了顺利将其卡进喉咙——不过一般此时鹈鹕的嘴已经被工作人员撬开以解救小鸟了[4]。
尽管过程复杂且画面狼狈,但是鹈鹕的“战绩”确实十分可观。 除了之前提到的吃下的数量很多以外,它们能吞下的物体的体型也大得惊人。
观察研究中,曾先后统计到美洲白鹈鹕的食物中有70厘米和73厘米的鱼[12]。
这是什么概念呢?
美洲白鹈鹕的喙,平均长度也就34厘米(雄性)和29厘米(雌性)[13],大约那两只鱼一半的长度。
但是,有大成功也会有大失败。
拿“战绩斐然”的白鹈鹕来说,在密西西比州收集的白鹈鹕,发现一只其喉咙中出现几条长度超过53厘米的鲶鱼——推测是吞咽过程中鱼尾先进喉咙,喉咙被鱼骨刺穿导致最终无法吞咽[14]。
无独有偶。另一只白鹈鹕曾被森林巡逻队送往兽医院——它的食道被一条鱼卡得完全撕裂,还有个很深的切口,露出充血的喉咙、颈椎和气管[15]。
鉴于食道在喉囊的下方附近,再结合这只鹈鹕脖子伸得老长,合理推测是它咽不下去这条鱼却要硬咽——好比人梗着脖子硬吞煮干巴的鸡蛋黄——结果它的食道被划伤[15]。
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要抢免费的地盘
如果吃同事还可以理解,那鹈鹕见到游客、小朋友也会用喙开合着比划一下,也是为了吃呢?
其实这种,可能就跟它们对领地的防御行为有关了。
鹈鹕本身不怎么掐架或干仗, 但若真打起架来它们会利用好自己长而尖利的喙戳或是咬[16]。
“用喙猛戳对方脑袋”是它们互相斗殴之间的方式[16];而“咬”属于典型的防御机制——它们喙的边缘比较锋利[17],若是用手抓还是需要留心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鹈鹕们会展现出攻击行为呢?
比如捍卫家园。 成年鹈鹕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会保护自己的巢穴不被其他鸟类侵占[9]。
当它们觉得自己领土受到威胁时,就会大胆进攻入侵者,不管对方“什么玩意”。
若入侵者是个游手好闲的鹈鹕,那“领主鹈鹕”就会用喙进行一连串的“刺击”;就算对方只是个幼崽也会抓住对方的翅膀狠狠甩出去[18]。
若入侵者不是同类,那也要狠狠攻击:比如有的海鸥喜欢在鹈鹕群中徘徊,吃掉无人看管的蛋和幼鸟——此时就算距离太远够不到,鹈鹕也会伸出脖子试着去咬这些不速之客。其他鸟类待遇相同[18]。
如果你认为,为了家庭和孩子,拼命防卫也是正当的。毕竟被入侵领地,怎么不算无辜受害者呢?
那你就错了。
在领地方面,鹈鹕们颇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的气势。
它们对领地的要求高但很没边界感。可以挤占别的鸟儿的生存地、威胁“他鸟”生存,但自己的领土是分毫不能让的,双标至极。
比如曾经观察到在一个帝王鸬鹚的巢穴(鸬鹚是另一种海鸟),巢穴里只有孤儿寡母的鸬鹚;一堆秘鲁鹈鹕就在进出待着,环绕住这一巢穴,并不停地用喙啄食着相邻的空巢,制造“尔等鱼肉,我等刀俎”的压迫感[19]。
而秘鲁鹈鹕捕食帝王鸬鹚幼崽的情况并不罕见。它们还是其他海鸟的已知捕食者,其食谱从幼崽、未成年个体到成年个体兼有;还会攻击附近筑巢的鸟类;成群结队地从一个栖息地转移到另一个栖息地——也不管那个新的栖息地是否已经有主[19]。
反正鹈鹕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其它海鸥的栖息地边缘,好像全然忘了若自己栖息地边缘有了动物,它们自己是如何地警铃大作,欲戳欲咬。
而在动物园里,也许它们也早已经给自己划好了领地,那其他的生物(包括游客)也就成为了入侵者,需要被它们的喙夹一夹来警告一下。
所以,别被鹈鹕们憨态可掬的外表——看上去笨笨的动作和有点钝钝的喙给迷惑住了。这些鹈鹕要么是真吃同事,要么是真欺负同事,哪一条都不是闹着玩的。
[1] BROUWER, K., HIDDINGA, B., & KING, C. E. (1994). Management and breeding of pelicans Pelecunus spp: in captivity.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33(1), 24-39.
[2] DOWLING, K., & HEATLEY, J. J. (2023). Pelican Health. InFowler's Zoo and Wild Animal Medicine Current Therapy, Volume 10 (pp. 467-474). WB Saunders.
[3] Parsons, M. A., Garcia, A., & Young, J. K. (2022). Scavenging vs hunting affects behavioral traits of an opportunistic carnivore.PeerJ, 10, e13366.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