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文言文阅读与写作》课中,发现了许多被误读的地方,继之前编写的《诗词误读知多少》和《苏批中庸》后,我一定会推出《文言误读知多少》,在微信公众平台发的文章权当积累素材了。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之后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许多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以讹传讹,意思变迁后大家将错就错、约定成俗的现象多如牛毛,我倒也见怪不怪。但是对其出处的本意却不能不深究清楚,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我们来看原文: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一段大概的意思如下:
邹国与鲁国起了冲突(哄应为讧之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争端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如果杀了他们,人太多杀不了;不杀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又实在可恨。到底怎么办才好?”
第二段通常是这样解释的:
孟子回答说:“灾荒的年月里,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之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就不要责怪他们了吧!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先不讨论这么解释对不对,至少大家可以知道“出尔反尔”这个成语的出处来自于孟子的著作,但这句话却是“曾子”说的。我发现似乎有“曾子”的地方就有“江湖”,之前我写过一篇“嗟来之食”被曾子误读了?就与曾子有关。
展开全文
曾子在这里的话是: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引用了他的话后说 :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那么上述的翻译错在哪里呢?关键点就在于曾子嘴里的“反”与孟子口中的“反”,它们不是一个“反”!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在故弄玄虚?其实它们真不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古代的“反”是可以通假“返”的,这件事在我《诗词误读知多少》中的 《鹿柴》里的“返景”通假“返影”?“返影”又是什么东西? 和《苏批中庸》里的《中庸》第二十八章的奇葩解释:“反古之道”这两篇文章都提到过。
曾子嘴里的“反”是“返回”的意思,即 “出尔返尔”。曾子是孟子的前辈,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子死后百来年才出现的孟子。也就是说曾子的这句话绝对不会是针对邹穆公的这件事发表的观点,而是孟子拿来讲这件事的。“出尔反尔”这个成语为什么原来会是 “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的意思呢?就因为是“出尔返尔”啊! “因”从你这里“出”,“果”也会“返还”到你这里!(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这里引出的,也会返还到你)结合这件事,说的不就是“一报还一报”吗?
接下来孟子口中的“反”却是“反过来”或“相反”的意思,但这个“反”并不是“造反”、“报复”的意思,不是通常翻译的“现在就是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就不要责怪他们了吧!”,因为“百姓报复官员”这件事已经是“过去式”了。什么叫“今而后”?就是从今以后!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民从今以后就会相反了,你无需再责怪他们了!”。为什么这么解释?因为后面立刻说了原因 :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你邹穆公现在施行仁政了,这些民众就会亲近他们的上级,为他们的长官而死了。这不就与之前的情况 “反之”了吗?
看到没有,如果我们解读文言文或古诗词时不把重点放在文理逻辑上,以讹传讹的事情就会一代接一代地发生。那为什么“出尔反尔”会有现在的意思呢?就是因为有人把“出”理解成“讲出”和“做出”,“反”理解成“反悔”和“反复”,所以才会变成 “自己说了或做了之后又反悔”的意思,比喻反复无常。
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苏老师尽量做到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甚至可以“知其所以不然”。从“出尔反尔”这个成语意思的变迁,充分说明真正有文化的人并不多,望文生义,凭读后感解释的所谓“学者”比比皆是。以这种水平和治学态度来传承国学,其结局必然如同“拷贝不走样”的游戏那样,越来越荒腔走板。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之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以上图文内容获得苏浩擎老师公众号《故道文化》授权转载
沪喆学堂与故道文化合作的系列识字课程《汉字背后有文化》,针对幼儿园至小学1、2年级的同学们,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准确传授汉字的内涵与思维,让孩子们快速识读和理解汉字。
有兴趣报名的家长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与文化传家负责招生的老师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沪喆学堂公众号后续报道
还有问题吗?
欢迎随时与我们团队取得联系。
学堂微信:
程老师:微信号 Zoe_10s
岳老师:微信号 huzhext
作者:苏浩擎
编辑:程依菁
学堂邮箱:
shmj2016@163.com
合作洽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